没有相关内容
自驾攻略
鹤城镇禾谷田心村(客家民居)四季佳适宜游玩,以家庭和亲子自驾游为主。主要是体验一下客家人的生活文化,由于现在的客家人生活改变了,旧的文化已少见,只有那一栋栋的客家屋才让你感到点客家风味。客家村有个公共洗手间,卫生还可以,景区不收门票,可以到村里参观,而停车的地方很多。由于客家屋里都住着人,不方便进屋参观,但有一祖祠可以进内参观,祖祠的建筑特色可以代表整条客家村了。在去客家村的途中经过小河和农田,那种田园风光真的很美。景区不是很大,游玩时间为0.5小时,同时小心村内有狗。
自驾线路
由于该景点适合的人群不多,所以就不推荐自驾线路了。
自驾导航
导航输入:
江门市——鹤山市——鹤城镇禾谷村卫生站(由于导航搜索不到禾谷田心村,而其它搜索到的田心村不是真正的目的地,所以只能导航到禾谷村卫生站,禾谷田心村客家屋就在卫生站附近100米范围内)
行车路线:
1、新会市区车主选择:会城大道——龙湾高速入口(共和方向)——共和出高速——S270省道鹤城方向——G325国道——Y956禾新线——Y891禾云线——禾谷村——田心村客家屋
2、江门市区车主选择:迎宾大道/白沙大道——西环路——龙湾高速入口(共和方向)——共和出高速——S270省道鹤城方向——G325国道——Y956禾新线——Y891禾云线——禾谷村——田心村客家屋
自驾用时:
1、从新会市区出发,约45分钟到鹤山客家村
2、从江门市区出发,约45分钟到鹤山客家村
自驾路况:
无论从新会市区出发还是江门市区出发,到达景区目的地需要经过市区道路和高速公路,高速公路不怎么塞车,除非是特大节假日会出现塞车,尽量避免上落班高峰期行使,其它时间段都很正常。
江门市——鹤山市——鹤城镇禾谷村卫生站(由于导航搜索不到禾谷田心村,而其它搜索到的田心村不是真正的目的地,所以只能导航到禾谷村卫生站,禾谷田心村客家屋就在卫生站附近100米范围内)
行车路线:
1、新会市区车主选择:会城大道——龙湾高速入口(共和方向)——共和出高速——S270省道鹤城方向——G325国道——Y956禾新线——Y891禾云线——禾谷村——田心村客家屋
2、江门市区车主选择:迎宾大道/白沙大道——西环路——龙湾高速入口(共和方向)——共和出高速——S270省道鹤城方向——G325国道——Y956禾新线——Y891禾云线——禾谷村——田心村客家屋
自驾用时:
1、从新会市区出发,约45分钟到鹤山客家村
2、从江门市区出发,约45分钟到鹤山客家村
自驾路况:
无论从新会市区出发还是江门市区出发,到达景区目的地需要经过市区道路和高速公路,高速公路不怎么塞车,除非是特大节假日会出现塞车,尽量避免上落班高峰期行使,其它时间段都很正常。
周边农庄
酒店门票
注意:门票和酒店的预订服务将连接到相关的合作网站进行处理,如有任何关于门票和酒店方面的问题,请找相关预订平台解决。其中信任度最高的为景区官方网站,其次是同程网、最后是去哪儿网。由于门票的种类和套餐比较多,请仔细阅读,同时可致电景区查询。
游客点评
景区简介
鹤城镇禾谷田心村完整地保存了鹤山客家民居的建筑风格:清一色的砖瓦平房排列整齐,整洁平直的巷道纵横交错,平坦宽阔的地坪与涟漪微波的池塘展现一片开阔的视野。客家村坐落在一大片耕地的中间。据说,这种田地包围村子的独特建筑风格也是田心村当初命名的起源。据田心村的史料记载,钟仲俗是田心村的创始人,1732年鹤邑创立时,大片的土地尚待开辟,当时的县令黄大鹏即以优惠政策召集粤东、粤西的客家人移民到鹤山,加速开发土地。于是,钟氏家族就由惠州长宁迁到这里,于1759年创立田心村,至今两百多年,到目前已发展到80余户,人口近560人。
田心村的建筑风格以宽大和有利于小农耕作为主要特点,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客家人的生活习性和风土人情。村的周围都是耕地,这也为勤劳的客家人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农业耕作方式提供了最大的便利。田心村内的房屋大小、风格、高低大体一致,都是青砖镶面、里面泥砖,天面为杉、瓦,体现了浓厚的客家房屋的风格。房屋分为前后两进,中为厅两边为厢房,前后进之间有天井隔开。这里大部分的房屋都是这类结构,这些房屋都是冬暖夏凉,适合一户人家居住。村内的巷道纵横通直,全村有房屋近80间,差不多是一间一户。除了民居之外,客家村一般都建有祖祠、池塘、禾坪(晒谷场)。这些设施在田心村都齐备。
客家人到鹤山开垦荒地,在艰苦创业时期,只能建造最简陋的泥瓦房栖身,那时最普遍的民居形式是三间两廊的泥砖屋,即大门内一天井,天井两侧为两廊;正屋平列三间,一明两暗,中间是厅,两侧为睡房。有些地方因场地狭窄,不建天井和两廊,只有正屋三间,叫做三间齐头。厨房、草房另外择地搭盖。待到创业有成,积累了较多的钱财后,才有能力建造较为宽敞的大屋。大屋分上三下三、上五下五两种开间、两进或三进两种进深。上下两进各有三间房者称为上三下三,各有五间房者称为上五下五。具体布局如下:进入大门是下厅,厅的两侧各一间厢房,合计为三间(两侧各两间厢房的合计为五间);往里是一个天井,天井两侧是两廊;天井上首是正屋,平列三间(或五间),两边是寝室,中央是正厅,常用来供奉祖宗牌位,兼作饭厅、客厅。这两种是标准的屋型。在此基础上扩大的有三进两个天井的,有在两侧加盖一列横屋的。这种大屋是聚族而居的,住着一家几代或几房兄弟,刚建成时感觉宽敞,人口增加后就显得拥挤了。原住居民就想方设法往大屋外寻找新的发展空间,另建新居。
现存的四门朝厅是近五十年所建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人们的建居观念开始改变,聚族而居的必要性不再存在,新一代更向往单门独户的生活方式。其次,没有了做官或经商发大财的家庭,人们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生活,稍有积累也不可能很多,没法继续建造旧式大屋,新建房屋趋于小型化。有的人拆除破旧大屋改建新屋,有的人筹集资金另建新房,大多数采用四门朝厅形式。顾名思义,一座屋里有一个厅四间住房,房门朝厅开,不设天井,另在后面或旁边加盖一爿厨房或杂屋。这种屋型结构紧凑,安全,但通风采光相对差些。外墙厚实,一般为两层,外层用青砖,内层用泥砖,俗名“金包银”,隔热性能好,冬温夏凉,住起来很舒服。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新建的住房大部分是这种形式,田心村的67间四门朝厅建于这段时间,成为该村民居的主体,因为建筑时间不太久,都还坚固牢靠。
田心村的建筑风格以宽大和有利于小农耕作为主要特点,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客家人的生活习性和风土人情。村的周围都是耕地,这也为勤劳的客家人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农业耕作方式提供了最大的便利。田心村内的房屋大小、风格、高低大体一致,都是青砖镶面、里面泥砖,天面为杉、瓦,体现了浓厚的客家房屋的风格。房屋分为前后两进,中为厅两边为厢房,前后进之间有天井隔开。这里大部分的房屋都是这类结构,这些房屋都是冬暖夏凉,适合一户人家居住。村内的巷道纵横通直,全村有房屋近80间,差不多是一间一户。除了民居之外,客家村一般都建有祖祠、池塘、禾坪(晒谷场)。这些设施在田心村都齐备。
客家人到鹤山开垦荒地,在艰苦创业时期,只能建造最简陋的泥瓦房栖身,那时最普遍的民居形式是三间两廊的泥砖屋,即大门内一天井,天井两侧为两廊;正屋平列三间,一明两暗,中间是厅,两侧为睡房。有些地方因场地狭窄,不建天井和两廊,只有正屋三间,叫做三间齐头。厨房、草房另外择地搭盖。待到创业有成,积累了较多的钱财后,才有能力建造较为宽敞的大屋。大屋分上三下三、上五下五两种开间、两进或三进两种进深。上下两进各有三间房者称为上三下三,各有五间房者称为上五下五。具体布局如下:进入大门是下厅,厅的两侧各一间厢房,合计为三间(两侧各两间厢房的合计为五间);往里是一个天井,天井两侧是两廊;天井上首是正屋,平列三间(或五间),两边是寝室,中央是正厅,常用来供奉祖宗牌位,兼作饭厅、客厅。这两种是标准的屋型。在此基础上扩大的有三进两个天井的,有在两侧加盖一列横屋的。这种大屋是聚族而居的,住着一家几代或几房兄弟,刚建成时感觉宽敞,人口增加后就显得拥挤了。原住居民就想方设法往大屋外寻找新的发展空间,另建新居。
现存的四门朝厅是近五十年所建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人们的建居观念开始改变,聚族而居的必要性不再存在,新一代更向往单门独户的生活方式。其次,没有了做官或经商发大财的家庭,人们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生活,稍有积累也不可能很多,没法继续建造旧式大屋,新建房屋趋于小型化。有的人拆除破旧大屋改建新屋,有的人筹集资金另建新房,大多数采用四门朝厅形式。顾名思义,一座屋里有一个厅四间住房,房门朝厅开,不设天井,另在后面或旁边加盖一爿厨房或杂屋。这种屋型结构紧凑,安全,但通风采光相对差些。外墙厚实,一般为两层,外层用青砖,内层用泥砖,俗名“金包银”,隔热性能好,冬温夏凉,住起来很舒服。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新建的住房大部分是这种形式,田心村的67间四门朝厅建于这段时间,成为该村民居的主体,因为建筑时间不太久,都还坚固牢靠。
浏览次数:109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