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驾攻略
熙春塔四季佳适宜游玩,由于熙春塔建于市中心,位于繁忙的新平中路,来往车辆特别多,而塔内建有小公园名叫古塔苍园,而塔最美之处在于外景,在不同的角度、白天或晚上都有不同的美景,尤其是到恩平市区或者去鳌峰公园游玩的人都能见到熙春塔,该塔有51米高,每位游人都会自然地往窗外看,并问问该塔的来历,如果你是摄影爱好者的话,那么绝对会停下车来,拿起相机将熙春塔最美的一面拍摄下来。由于熙春塔四周都是繁忙的道路,要拍照的朋友请注意交通安全。熙春塔的公园正门可停车,但车位不多,停车是免费的,进公园也是免费的,由于公园不大,游玩0.5小时就够了。
自驾线路
由于该景点适合的人群并不多,因此不推荐自驾线路。
自驾导航
导航输入:
江门市——恩平市——熙春塔
行车路线:
1、新会市区车主选择:会城大道——龙湾高速入口(共和方向)——转佛开高速(往开平方向)——恩平/恩城出高速——新平北路——新平中路——熙春塔
2、江门市区车主选择:白沙大道/迎宾路——西环路——龙湾高速入口(共和方向)——转佛开高速(往开平方向)——恩平/恩城出高速——新平北路——新平中路——熙春塔
自驾用时:
1、从新会市区出发,约2小时到熙春塔
2、从江门市区出发,约2小时到熙春塔
自驾路况:
无论从新会市区出发还是江门市区出发,到达景区目的地需要经过市区道路和高速公路,高速公路不怎么塞车,只有佛开高速中的一小段路限线行驶而导致车速走不快之外,其它路段都很正常。如果是特大节假日会出现塞车,尽量避免上落班高峰期行使,其它时间段都很正常。
江门市——恩平市——熙春塔
行车路线:
1、新会市区车主选择:会城大道——龙湾高速入口(共和方向)——转佛开高速(往开平方向)——恩平/恩城出高速——新平北路——新平中路——熙春塔
2、江门市区车主选择:白沙大道/迎宾路——西环路——龙湾高速入口(共和方向)——转佛开高速(往开平方向)——恩平/恩城出高速——新平北路——新平中路——熙春塔
自驾用时:
1、从新会市区出发,约2小时到熙春塔
2、从江门市区出发,约2小时到熙春塔
自驾路况:
无论从新会市区出发还是江门市区出发,到达景区目的地需要经过市区道路和高速公路,高速公路不怎么塞车,只有佛开高速中的一小段路限线行驶而导致车速走不快之外,其它路段都很正常。如果是特大节假日会出现塞车,尽量避免上落班高峰期行使,其它时间段都很正常。
周边农庄
酒店门票
注意:门票和酒店的预订服务将连接到相关的合作网站进行处理,如有任何关于门票和酒店方面的问题,请找相关预订平台解决。其中信任度最高的为景区官方网站,其次是同程网、最后是去哪儿网。由于门票的种类和套餐比较多,请仔细阅读,同时可致电景区查询。
游客点评
景区简介
熙春塔在恩平市中心,九层熙春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(1763),时恩平知县曾萼迷信风水,他约县中有名望绅士遍观恩平地势,发现熙春塔所处位置是地脉之偏,有碍人才产生,于是捐金倡建宝塔。城中商民亦解囊相助。经五个多月施工,七层高实心宝塔耸立城东大冲岭前熙春台上,名熙春塔。乡人希望此塔能促恩平地方文运亨通,英才辈出。道光元年(1821),乡人又于原塔顶端增建两层空心塔,成九层宝塔,取义“熙春晓雨”,被列为恩平八景之一。旧塔于一九五八年被废。一九八六年重建熙春塔。新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,塔高五十一米,占地面积一百四十四平方米。塔身多层挑出腰檐平座,平座置白石栏杆,衬以黄墙碧瓦,斗檐飞拱,檐角系有风铃。塔内每层对开四门,有盘旋楼梯上至顶层。
只要您来过恩平,肯定对矗立在恩平市中心的一座9层高的塔记忆犹新,她就是恩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——熙春塔。可惜,旧塔于1958年被废。1986年,在海内外恩平乡亲的倡议下重建熙春塔。新塔为平面八角形楼阁式结构,塔高9层,高51米,占地面积144平方米。塔身多层挑出腰檐平座,平座置白石栏杆,衬以黄墙碧瓦,斗檐飞拱,檐角系有风铃。塔内每层对开4门,有盘旋楼梯上至顶层。如今,历经风雨的熙春塔以崭新的面貌雄峙于锦江之滨,犹如一支倒立的巨笔,笔锋直指苍天。
现在,以熙春塔为中心新建成古塔公园,园内广种多款名花异卉,成为当地市民休闲的好去处。人们于工余饭后在此抚今吊古,浮想联翩,形成了新的古塔文化。
只要您来过恩平,肯定对矗立在恩平市中心的一座9层高的塔记忆犹新,她就是恩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——熙春塔。可惜,旧塔于1958年被废。1986年,在海内外恩平乡亲的倡议下重建熙春塔。新塔为平面八角形楼阁式结构,塔高9层,高51米,占地面积144平方米。塔身多层挑出腰檐平座,平座置白石栏杆,衬以黄墙碧瓦,斗檐飞拱,檐角系有风铃。塔内每层对开4门,有盘旋楼梯上至顶层。如今,历经风雨的熙春塔以崭新的面貌雄峙于锦江之滨,犹如一支倒立的巨笔,笔锋直指苍天。
现在,以熙春塔为中心新建成古塔公园,园内广种多款名花异卉,成为当地市民休闲的好去处。人们于工余饭后在此抚今吊古,浮想联翩,形成了新的古塔文化。
浏览次数:3948